思想交锋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作者: 杨帆     时间: 2023-11-21     

管理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那么其艺术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实古代的圣贤早已告诉我们答案,今天我们不妨穿越到古人的世界,从国学智慧中探索管理之道。

以人为本——坚持民主管理

早在两千多年前,齐国*治家管仲在“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中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史记》有言:“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指出要考虑人的主观感受。天下第一奇书《素书》中也讲到:“凌下取胜者侵”,意思是说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另外还提到了“戮辱所任者危”,强调不要侮辱或轻蔑下属。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本质是发展人、激发人潜能的管理思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并没有天然的界限,二者只是角色、分工不同。因此,作为管理者,要突出员工在企业的主体地位,尊重员工、依靠员工、厚爱员工,积极挖掘他们的优势和潜力,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工作领域里扮演主角,从而心无旁骛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正人正己——坚持示范管理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示范的重要性,崇尚“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子曰:“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孔子看来,领导者要想管理好一个组织,必须让自己从思想和行为上身体力行,成为表率。《中庸》里也讲到:“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这些都是强调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作为管理者,要在员工心中树立一面旗帜,时刻满怀谦虚,心存敬畏,不说诳语,不做妄举;积极躬身践行、当好表率,既领之、又导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带头树立形象、带头攻坚克难、带头提升技能、带头争创佳绩,通过层层示范、层层带动,从而形成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总体效应,引领整个企业繁荣向上发展。

中庸之道——坚持适度管理

中庸之道即为外圆内方、通透豁达,对现代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子曰:“过犹不及”“中庸之为德也”孔子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主张“中行”。宋朝大儒朱熹也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我们将中庸之道运用在管理上,就是要掌握分寸、把握火候,保持合理主义,凡事避开极端,通过折中的手段,达到消融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的目的,从而实现管理的和谐发展。就比如说儒家强调以德治国,法家强调依法治国,我们可以在管理中把儒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到一起,既贯彻法家思想实行制度化管理,又运用儒家思想进行人性化管理,从而达到法治与德治的完美结合、相互促进。

古人留下“量体裁衣”“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等成语,就是教育我们做人做事要讲究一个“度”,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管理者,要做到奖惩有术、赏罚有度,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履职不到位的员工,及时进行批评和惩罚,从而以保证企业管理效率和纪律的落实。

以和为贵——坚持共赢管理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和为贵”。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并且我们也经常在生活中听到诸如“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等祝福话语,可见和合文化已深入中国人的思想精髓。实际上“以和为贵”的管理理念,就是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强调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共识。显然这个追求与我们现代管理的追求是一致的。

管理的艺术在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管理者,应树立“双赢”的价值观,积极推动构建企业与员工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使员工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用员工的目标去管理员工,从而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再者,要尊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员工创新,积极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另外,还要重视员工素质提升,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在帮助员工成长成才的同时,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知古可以鉴今。中国国学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对我们提升现代企业管理具有深刻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传承发扬。(2302届——杨帆)

上一篇:一句话蕴含的管理哲学 下一篇:在平凡人生中造就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