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交锋

浅谈《道德经》中无为与不争 的领导智慧

作者: 樊东     时间: 2023-11-23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德经》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著作。陈晋教授在授课时讲,《道德经》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哲学体系之源头。道德经中的“无为”和“不争”观念,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处世哲学,同时也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领导智慧有着深远的启示。

一、无为而无所不为

在西汉初年,从高祖到文景两帝、再到武帝初年,汉代统治者选择以黄老思想作为治国理念的主要指导方针。其根本原因在于东周至秦末汉初长期的战争状态,使汉朝建立后一直面临劳动力严重缺乏、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困境。汉高祖刘邦出行尚且车不同驷,丞相萧何以牛车代步,更不用说普通百姓的境遇了。

面对凋敝的社会环境,汉初统治者选择“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黄老思想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无为”实现“无不为”,从而实现社会的治理。陈教授讲: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一条就是不妄为,作为领导者,必须首先了解事物的规律,不能妄为,民心乱了,那就没办法治理了。带团队亦是如此,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团队难带很大程度上就是领导者瞎折腾,朝令夕改,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把民心搞乱了,不妄为,才能够使民心素朴,上下一心,成就团队、成就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第二是领导力不是强迫别人,而是团结大家协同奋斗。《道德经》中讲:“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北宋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将这种思想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越是懂得把自己利益放在后边的人,大家越推崇他,这就是所谓的领导气质,这是一种能把团队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的个人魅力,更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                                                                      

二、不争而无所不争

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做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成为当地一桩美谈。

《道德经》中讲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并非指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要求人们在处理事务时,不必处处争强好胜,而是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在企业管理中,“不争”的领导智慧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会因为一时的业绩而放弃公司的长远规划。他们知道,只有保持“不争”的态度,才能从长计议,为企业制定出更为科学的发展战略,从而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不争”的领导智慧是道德经中所强调的一种重要思想,它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管理哲学。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领导者只有深谙“不争”之道,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无为为道,以不争为术;以无为为指导思想,以不争为方法论。陈晋教授的授课让我认识到《道德经》不只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想和智慧,更是指导行为的策略和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尤其是处理综合部门各种烦琐复杂的协调性工作,首先要看清问题,抓住工作实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摸清工作实际的客观规律,然后以“无为”的思想为指导,看清摸透事物发展的脉络规律,顺势而为;以“不争”培养和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涵养企业和谐清明的良性竞争环境,以期更好地解决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而学海无涯而吾生有涯,在《道德经》这部被称为“中华文化之源”的巨著面前,我只能用自己浅薄片面的认识,努力攫取这沧海一粟般的感悟。(2302届——樊东)

上一篇:浅谈管理中的“方”与“圆”智慧 下一篇:铭记历史,担当使命 —— 《热的雪—伟大的抗美援朝...